摘要 今日,《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高端创新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炉!
今日,《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高端创新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炉!
文件中提到,集聚区在动迁完成后,整体纳入苏州工业园区管理体系,参照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区划内板块,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全面行使经济、社会管理职责。
2021年3月,苏州市出台《关于推进苏州市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在吴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相邻的甪直镇、郭巷街道和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范围内,设立“苏州市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总面积约222.5平方公里;在吴淞江以南、澄湖以北区域设立“协同发展核心区”,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
“协同发展核心区”由高端创新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高端创新产业协同区、田园生态区三部分组成;其中集聚区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进行开发建设,吴中区协同推进。
集聚区位置:
东至凌港路,南至沪常高速,西北至吴淞江,总占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集聚区产业布局现状是苏州市工业化初期的历史产物,现有企业所属产业类型涵盖五金、机电、轻工、建材、纺织等,其中,五金和机电企业数量占比最大。
优势条件: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先天优势明显。集聚区西襟苏州工业园区,东望上海,是吴淞江创新走廊的关键节点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重要腹地,在苏州市域统筹协调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多重战略叠加耦合,积蓄发展势能。集聚区处于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沪苏同城化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核心地带,苏州市委、市政府更是把包括集聚区在内的苏州市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作为促进市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多重战略叠加耦合产生的乘数效应,必将全面提升集聚区的发展势能。
重点产业亟待扩量,注入强劲动能。苏州工业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作为国家重点鼓励的发展方向和苏州工业园区的优势领域,正处于提质增效、增强掌控力的重要阶段。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孕育发展,正处于从原创性科技成果向商业化产品集中转化的加速期。据不完全统计,仅三大新兴产业近两年意向用地需求就已超过2500亩。以上为具备“区位+土地”综合优势的集聚区承接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和创新资源溢出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存在问题:
产业空间布局混乱、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开发建设成本较高、协调推进难度较大。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完成集聚区全部区域开发建设,道路交通、水电气热、工业邻里中心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一批可观可感的示范标杆产业项目落地达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成群成势,产业总规模达到约500亿元,亩均税收达到200万元以上(测算思路详见附件2),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到2035年,集聚区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亩均税收在200万元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测算思路详见附件2),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显现,探索形成一批跨区合作成功经验,成为苏州市域统筹发展的生动范例和学习标杆。
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三)创新开发运营模式
(四)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六)打造智慧生态园区
(七)推进政策先行先试
重大意义:
(一)加快建设集聚区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二)加快建设集聚区是对接融入“沪苏同城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集聚区在沪苏同城化格局中的位置图)
(三)加快建设集聚区是落实苏州市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集聚区在苏州市域统筹格局中的位置图)
(四)加快建设集聚区是支撑园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有力抓手
(集聚区在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图)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原文:
http://public.sipac.gov.cn/gkml/gbm/jfj/202201/t20220106_1441268.htm
附件:
(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范围图)
(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核心区范围图)
(本次规划范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