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口井、一棵树、一方古建、一幢老宅,都是苏州古城风貌的典型意象。作为古城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古建老宅的独特结构、榫卯工艺、雕砖门柱,保留了一代代人的乡愁和记忆。
一口井、一棵树、一方古建、一幢老宅,都是苏州古城风貌的典型意象。作为古城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古建老宅的独特结构、榫卯工艺、雕砖门柱,保留了一代代人的乡愁和记忆。
外面要修旧如旧,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力图保留传统风貌;室内则注重实用,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始终坚持传承与活化并举。近期,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建设主体,遵从最小干预、可逆性原则,开展建筑现状整修、重点修复以及庭院环境整治工作。
一批古建老宅修缮工程集中开工,快来先睹为快吧!
苏肇冰故居
顾家花园13号
苏肇冰故居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院落用地面积约687平方米,修缮前建筑面积约671平方米,修缮后建筑面积约540平方米。修缮后可用于商业运营。
苏肇冰1937年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为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其父苏髯孙曾任苏纶纱厂主任秘书,吴县参议会第一届参议员,红十字会吴县分会理事。
该建筑为其父苏髯孙民国时期所建,建筑主体坐北朝南,高度两层,面阔三间,青砖外墙,门窗楣平拱砌筑,墙基、窗台为水刷石,四向坡屋顶,是典型的民国近现代花园洋房建筑。
▲效果图
院落内其它建筑为建国后居民翻建、改造的传统民居建筑。由于花园洋房本体内部结构已经后人改造,附属建筑存在屋面坍塌、漏雨等现象,本次修缮遵从最小干预、可逆性原则,进行建筑现状整修以及庭院的环境整治。目前该项目已纳入姑苏区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和EPC修缮试点项目。
建新巷30号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
项目占地面积约12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82平方米,修缮后建筑面积约1623平方米。原有居民26户,现已全部完成搬迁。宅院分为东西两路,其中,西路为控保建筑,东路为普通民居。
该宅院作为2019年苏州市政府与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的古城保护建筑设计工作营的课题研究项目,吸引了十多家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团队进行设计比拼,CCTV新闻频道全程跟踪报道,最终由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MYL工作室)进行设计。
▲效果图
设计中对西路的控保建筑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做到“修旧如故”,对东路的普通民居在确保建筑形式与街区整体风貌相协调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更新,使宅院修缮后注入新的使用功能。
愉庐
尚堂弄4、8、10号
愉庐为苏州市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原居民共21户(私房3户,公房18户)。院落用地面积约 1016平方米,修缮前建筑面积约1079平方米,修缮后建筑面积约975平方米。修缮后可用于商业运营。
建筑坐北朝南,一路五进,第一至第四进建筑属于文物登录点。其中,第一、四进为民国砖混建筑,第二、三进为清代木结构建筑,其余为建国后砖木结构的普通传统民居,属于非文物本体。
▲效果图
由于建筑年久失修和后人的不合理改造,建筑已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本次修缮遵从最小干预、可逆性原则,对建筑现状整修以及庭院的环境整治。该项目已纳入姑苏区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和EPC修缮试点项目。